最近,听到一个说法,有人说当年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因为计划经济太过僵化。客观地说,计划经济确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僵化,但把计划经济直接与僵化划等号,这个观点不符合实际,也就站不住脚。
据我对当年北京市经济构成的了解,谈一谈我对计划经济的认识,在工业经济方面,在北京市政府下设机构中,有机械工业局、仪器仪表工业局,冶金工业局、化学工业局、汽车工业局、矿务局、轻工业局、纺织工业局等。当时没有独立的电子工业局,电子工业企业多在仪器仪表工业局的管辖之下。至于还有什么其他的工业局,我已经记不起来了,但这几个大的工业局,应该基本涵盖了北京最主要的工业布局。除工业外,当时负责农业生产的有农业局,另外还有园林局。北京虽然也有电力供应局,但北京市的总体电力供应是在水电部下属的华北电管局来直接管理。只是这部分情况我了解得有限,不一定准确。
在商品流通方面,有一商局、二商局等。一商局下属有百货公司,二商局下属有副食品公司。在这两个局下面除了有商业企业之外,也有少量的工业企业,如食品厂或者糕点厂等。另外还有服务局,照相馆和理发店等企业就归属于服务局。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建设156个项目,当时这些企业多为中央直属。中央各部在管辖着这些企业。前面提到的北京市工业局所属的企业,属于地方国营企业。从中央到地方的这些工业管理部门的设立,我们大致能够知道我们国家当时工业都在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之前,我们国家在绝大部分工业部门方面是一片空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指望所谓市场经济来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完全是不可能的。市场经济首先需要的是利润,而这些重工业产业几乎都无法创造巨额的利润。而且当时的中国,即使是在民族资本主义那里,也拿不出巨额的投资来发展工业。所以我们的资金来源,一部分来自于苏联的贷款,而更大的一部分来自于我们对农产品征收的税收,即所谓农业税,或者称农民所上交的公粮。
我们的资金极为有限,但是我们需要生产的产品,即使只是工业产品,其种类和数量都是巨量的。我们也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我们有限的资金,只能生产有限种类和有限数量的工业产品。我们不得不把有限的资金分配到国家最需要产品生产的工业企业。我们需要大量的钢铁,需要各种大中小机械,所以国家必须要这个领域里投放尽可能多的资金。所以,当时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所获得的资金相对就要多一些。而轻工业所能得到的资金就比重工业部门要少得多。这实在是没办法的事。
我们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是因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的武器装备与美国的武器装备实在差着好几代。如果我们不首先发展我们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我们国家的安全几乎就没有太强大的保障。这时的计划经济,根本就谈不上是僵化,还是不僵化的问题。我们需要的东西太多了,可是我们手里的钱太少了。
在计划经济存在的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大量消费品都是在轻工业企业里生产的。由于他们得到的资金相对较少,生产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要少得多,这样,人民所需要的大量轻工业消费品就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这种产品短缺的状态导致我们不得不在消费品的供应方面实行票证经济。
在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生产和运转是一种什么状况?以北京市某个生产绝缘材料的企业为例。该企业主要生产层压制品。其中绝缘管和绝缘筒主要是在变压器中使用的。所以他们的这部分产品主要向变压器生产厂提供。他们的层压板是在电器开关柜中使用的,所以这部分产品就提供给开关厂。他们还生产了印刷电路板,这是在电视机以及其他使用印刷线路产品中使用的。这部分产品就提供给生产电视机以及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家。当时,这些需要该厂产品的企业纷纷向该厂提出订单。但是这些订单不是直接发给绝缘材料厂的,而是要发给其上级管理单位机械工业局。机械工业局后来也设了个二级管理部门,是谓电器公司。于是这些订单就先达到电器公司。电器公司经过审核,根据订单安排企业所需要的原料、辅料以及企业所需要的其他设备、配料等。电器公司把最终企业生产所需要物料和设备的清单再发给企业,再给企业调拨所需要的资金。企业用这些资金进行原料和其他物品的采购,采购完成后,企业就按订单要求的产品种类与数量进行生产。这就是计划经济的大致流程。在七十年代,国家正在建设一大批水利电力项目,如青铜峡、刘家峡、龙羊峡等大型建设工地所需要的设备和产品,都是由这家绝缘材料厂生产的。当时企业生产也很饱满,企业运转基本正常。
这时的企业生产虽然有订单,但似乎不需要市场的直接干预。这样的计划经济,也不存在所谓僵化的问题。
但是从宏观角度上来说,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各地都为了发展自身的工业,都来向中央要项目。而中央安排的项目也很有限。于是各地的领导纷纷进京,当时有一种说法,叫“跑部钱进”。各省到部里要项目,就是来要钱。项目如果能安排在本省,国家的资金就会跟着来了。有了项目,有了资金,就可能开办企业,解决就业问题,还有提高本省的工业总产值的问题。那是还不叫GDP(国内生产总值)。
各省领导进京要项目,中央各部的领导就非常头痛,无法确定到底要把项目放在哪里,各省的领导往往都找本省籍在中央的领导,打亲情牌,打乡亲牌。这就会让中央部门的领导有可能不再考虑项目落在何处的科学性选择,而不得不考虑把项目放在自己出生或成长的家乡省份中。计划成了随意更改的东西了。这样的计划经济已经开始丧失计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了。
另外,这时农村的社队企业也纷纷成立,也在与国营企业或者地方国营企业争饭吃。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经济计划,本来无法安排农村社队企业的生产,这是为了社队企业的生存,等于默许社队企业与国有企业争饭吃。我们的市场经济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经济领域了。同时,原来我们大量的轻工业产品生产不足,也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于是在这个时候,也通过大量个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与,来生产这些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食品和日用消费品。这也是当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谓计划经济的僵化,严格说起来,不是计划经济本身造成的,而是当时在编制经济计划,以及在实行经济计划的时候,当时各种手段都相对落后,效率不高所造成的。例如,国家在编制计划的时候,要进行全国大范围的调研,了解我们需要在哪个产业领域扩大生产,或者要新增哪一种产品的产业生产部门,这种调研的手段是比较落后的,时效性也不高。所以在计划制定好了以后,完全可能出现有些新需要的产品没有被纳入到计划中来,而已经纳入到计划中的那些产品,有关方面已经不是那么特别和急迫地需要了。这时想要改动已经来不及了。这就体现出了所谓僵化的特征。
而市场经济就会体现得更加灵活。市场出现的对任何产品的需要,市场的嗅觉非常灵敏,很快就会传播到企业当中,企业就会根据这样的需求立刻投产。这也是我们后来为什么要从计划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解决人民群众在食品上和日用消费品上的需求非常有效。以前那些需要用票证才能购买的商品,现在已经不需要再使用票证了。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然而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的弊端,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容易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虽然市场反馈消费者需要的信息非常快,但是市场信息无法掌握具体的数量和品种。所以生产厂家为了争取更多的利润,就是一定要不断扩大产品的产量和品种。由于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家都比较多,这样生产出的产品就完全可能出现过剩的现象。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过剩的产品,积压下来,就有可能给企业造成很大的困难。如果搞得不好,企业就有可能倒闭或者破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将来就会有更高水平的计划经济来取代现有的市场经济。因为现代生产体系中,信息的悼念、传播和处理在高技术装备的条件下,会更加迅速,也会更加高效。人们在生产中不再盲目地乱打乱撞,而且是完全能够实现定制产品的生产。同一类型服装,不需要生产得太多,再投放到市场。根据高效而且可靠的下订单的系统,什么样的式样、颜色、面料、尺码,都能准确快速地发送到厂家那里。这样厂家的生产就不再会是盲目的了。这就保证了产品的生产既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不会存在产品在仓库中积压的问题。这就是未来计划经济的主要特点。

ray雷电竞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