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军湘南游击司令部旧址(大义镇枫树下村)
在湘南红土地上,耒阳是一座承载着厚重革命记忆的古城。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马克思主义的星火初燃,到1949年迎来解放的曙光,耒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展开了一场跨越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四个时期的英勇游击斗争,书写了一部不屈不挠、血火交织的英雄史诗。
一、革命火种,初燃耒阳
1921年,中共一大后,耒阳籍进步青年贺恕、蒋啸青等成为最早的地方党员。1925年2月,湖南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耒阳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标志着耒阳革命斗争有了坚强核心。至1927年,全县党员近百人,农会会员达16万,农民自卫队6万人,工人运动、妇女运动蓬勃发展,为日后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耒阳。耒阳党组织转入地下,基层党员自发组织反击。龙塘乡共产党员刘竹平、伍华带领农协会员“夜杀五家”,处决五名土豪劣绅,打响自主游击第一枪。各区乡纷纷效仿,复仇之火遍地燃烧。
二、土地革命,浴血坚持
1927年8月,邓宗海奉命返耒重建县委,耒阳游击战争进入有组织阶段。县委机关报《耒潮》发出“拿起刀枪,为烈士报仇”的号召,各地组建游击小队,昼伏夜出,突袭敌团,惩处恶霸。
1928年初,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挺进湘南,发动湘南起义。耒阳农军配合工农革命军,先后参与“一克耒阳”“敖山庙伏击战”“二克耒阳”等战斗,屡建奇功。特别是敖山庙一役,军民配合,以极小代价重创敌军一个团,歼敌一个营,威震湘南。
春江铺阻击战是湘南起义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斗。两万多耒阳农军构筑几十里防线,血战二十余天,以数千人牺牲的代价,为主力部队转移、实现“朱毛会师”赢得宝贵时间。
1928年4月,朱德率部上井冈山,耒阳再陷白色恐怖。邓宗海、谭衷等人重组“耒阳赤色游击总队”,坚持山区斗争。1931年2月,在罗家冲会议上重组县委,调整策略,批判盲动主义,游击战争逐步走向成熟。
三、抗日烽火,再举战旗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耒阳党组织迅速响应,推动国共地方谈判。1938年4月,耒阳游击队赴江头整训,后改编为新四军暂编第二中队,北上抗日。
在日军入侵、伪顽夹击的艰难环境下,谢式南、李昌树等人变卖家产组建“耒阳县抗日游击队”,发动群众减租减息,抗击日寇。1944年衡阳保卫战期间,耒阳民众冒险支援前线,展现出同仇敌忾的民族大义。
1945年3月,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进入湘南,鼓舞了耒阳军民斗志。各地游击小组神出鬼没,农民自发抗敌,用锄头、柴刀与敌搏斗,涌现出李德人、资益庭等一批民间抗日英雄。
四、解放战争,迎接曙光
抗战胜利后,耒阳党组织在湘南工委领导下重建。1949年4月,中共耒阳县工委成立,雷天一任书记,王来苏负责武装。湘南游击司令部于6月成立,谷子元任司令员兼政委,整合各县武装,统一编为11个大队,共3899人枪。
在解放大军南下之际,游击队积极开展“三抗”斗争,袭击军警,封仓护粮,策反敌营,瓦解乡保政权。1949年10月7日,在湘南游击第二大队配合下,解放军136师顺利进入耒阳县城,耒阳宣告解放。
五、精神传承,启示未来
耒阳游击战争历时二十余载,跨越四个革命阶段,始终红旗不倒、火种不灭。其历史告诉我们:党的领导是根本。无论形势多么险恶,党组织始终是耒阳人民的坚强核心。理想信念是支柱。无数先烈在失去联系、身陷重围时仍信念如钢、初心不改。斗争精神是灵魂。耒阳人民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智慧,坚持灵活作战。牺牲奉献是底色。上万耒阳儿女为革命献出生命,满门忠烈不胜枚举。
今天,我们回望耒阳这段峥嵘岁月,就是要铭记“为什么出发”,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在新时代征程上,弘扬耒阳人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耒阳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ray雷电竞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