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货店里走出的院士:华罗庚的数学人生

2025-11-18 09:34:00  来源: 团结报文史e家   作者:王凯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图片

  ▲华罗庚一家在西南联合大学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前往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后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到父亲的小杂货店当了店员。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华罗庚依然沉浸在数学世界中,刻苦自学,并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引起学界关注。后经人推荐,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工作,逐步成长为享誉海内外的数学大师,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苦难磨砺人生

  华罗庚出生后,父亲华瑞栋欣喜异常。他与妻子结婚十多年未曾生育,直到近40岁才迎来一个女儿,一直期盼再添一子,以便延续华家香火。华罗庚的到来,为这个贫困的家庭注入一丝生机与喜悦。

  华瑞栋自幼精通生意经,后来开设了一家店铺,凭借出色的经营,店铺规模不断扩大,声名鹊起,他也被推选为金坛县商会丝业董事,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将店铺化为灰烬,华瑞栋无奈之下,开了一家名为“乾生泰”的小杂货店,售卖日用百货,勉强维持生计。

  当时正值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军阀混战不断,华瑞栋的生意愈发艰难。尽管如此,他对儿子却宠爱有加,竭尽全力供其读书。1922年,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成立,华罗庚顺利考入该校。他的数学老师叫李月波,讲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在李月波的引导下,华罗庚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接替李月波任教的王维克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天赋,极力培养他。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报考了由黄炎培创办的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尽管该校对家境贫寒的学生实行学费优惠政策,但每学期50元的学费仍让华瑞栋倍感压力。无奈之下,华罗庚只得退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店。

  然而华罗庚心中念念不忘的依然是数学,他一边干活记账,一边刻苦自学,柜台上一边摆着算盘和账簿,另一边放着数学教材和纸笔。晚上小店打烊后,华罗庚在微弱的油灯下读书、演算,直至深夜;江南的夏天闷热难耐,人们纷纷到室外纳凉,但华罗庚却很少出门,总是埋头读书。由于他如痴如醉地学习,从来不与外人打交道,因此被戏称为“罗呆子”。

  1929年,王维克从法国留学归来,被金坛初级中学聘为校长。他见昔日弟子华罗庚虽失学在家,却依然勤奋不辍,便安排他到学校担任会计。次年,学校开设了一个补习班,王维克又让华罗庚当了补习班的教员。

  在此期间,华罗庚从《学艺》杂志上阅读了数学家苏家驹的一篇文章。苏家驹在文中宣称,他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解决近代数学界普遍认为不可解的代数五次方程式。华罗庚仔细研读后,发现论文结论存在错误,于是撰写了一篇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并将其寄给了上海《科学》杂志社。不久,这篇论文在《科学》杂志第15卷第2期上发表,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武之的肯定。

  从清华园到西南联大

  杨武之即杨振宁的父亲,他为人正直,爱惜人才,乐于提携后辈。读了华罗庚的论文后,杨武之深感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数学天才,便将论文推荐给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熊庆来也为这篇论文折服,四处打听,终于得知华罗庚的下落。熊庆来爱才心切,立即聘请他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

  来到清华园后,华罗庚一边从事抄录资料、领取文具、收发信函等事务性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旁听大学数学课程。仅用一年多时间,便完成了大学数学专业的全部功课,并自学了英文、德文和法文,能流畅阅读国内外数学文献。随后几年,华罗庚在国外多家权威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打破了清华大学乃至全国的纪录。1933年冬,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荪专门召开教授会议,破格将华罗庚从助理员提升为助教;1934年,华罗庚成为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会乙种研究员;1935年晋升为教员;1936年,华罗庚获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资助,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人生掀开了新的一页。

  1938年秋,华罗庚完成学业回国。此时全面抗战已经爆发,北平陷于敌手。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及私立南开大学为延续教育薪火,决定南迁联合办学。最初三校在长沙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名义集结,不久再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作为海外归来的学者,华罗庚的资历和水平毋庸置疑,在杨武之推荐下,西南联大聘请华罗庚担任数学系教授。年仅28岁便荣任教授,这在清华大学历史上堪称首例;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直接晋升为教授,在清华也是第一人。

  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抗战进入最为艰难的时期,大后方物价飞涨,云南也未能幸免,由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致使米价居高不下。据当时报道,昆明物价已飙升至抗战初期的几百倍,而联大教职员的薪资仅增加了几倍,生活之艰辛不言而喻。西南联大教授陈寅恪曾赋诗感叹:“日食万钱难下箸,月支双俸尚忧贫。”作为为数不多的部聘教授之一,且身兼中央研究院职务的陈寅恪,生活尚如此窘迫,像华罗庚等普通教授的处境就更为艰难了。

  华罗庚一家最初居住在离学校不远的青云街,为了节省开支,迁至距昆明较远的黄土坡居住。一家人挤在两间狭小的房屋内,夜晚舍不得多用灯油,仅靠一盏微弱的灯,供华罗庚阅读和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华罗庚撰写了20多篇高水平论文。1941年,他又完成了首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阐述了对华林问题、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其他相关数学问题的新见解和研究成果。

  回到祖国怀抱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派遣吴大猷、华罗庚、曾昭抡三人去美国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并允许他们各自挑选两名助手,一同去美国考察、学习。1946年9月,华罗庚率李政道、朱光亚等5名学生(吴大猷、曾昭抡已先行出发),搭乘美国“美格将军号”远洋军舰,前往美国旧金山。

  当华罗庚一行上岸后,才知道美国政府已做出决定,凡是与原子弹有关的研究、生产机构,外国人均不得进入。李政道、朱光亚等人分别申请进入大学学习,华罗庚则以客座讲师身份到普林斯顿大学工作,不久被伊利诺伊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1948年3月,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经过五次投票,选出文理各学科共81位院士,其中数学家有5位,华罗庚赫然在列。同年,华罗庚妻子吴筱元携三名孩子赴美团聚。他们的住所是一栋设施齐全的小洋房,里面有四间卧室、两间浴室和一间宽敞的大客厅,门前还停放着一辆崭新的小汽车。伊利诺伊大学为华罗庚配备了四名助教和一名打字员,条件与国内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在美期间,华罗庚除担任教学工作外,还致力于科学研究,研究领域扩展至多复变函数论、自守函数论及矩阵几何等。1949年秋,电台播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华罗庚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毅然决定立即回国。1950年初,他以赴英讲学为名,取道欧洲抵达香港。在香港,华罗庚起草了一封《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但也许有朋友说:“我年纪还轻,不妨在此稍待。”但我说:“这也不必。”朋友们,我们都在有为之年,如果我们迟早要回去,何不早回去,把我们的精力都用之于有用之所呢?

  1950年3月11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华罗庚的公开信。几天后华罗庚抵达北京,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重返阔别已久的清华园。

  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回到清华大学后,华罗庚开设了“初等数论”和“群论”两门新课程,并撰写了一本《数论导引》,将国外学术界的先进观点传授给学生。他还组织了一个讨论班,向数学界介绍世界最新的数学知识和研究方向。

  回国不久,华罗庚收到一个令他惊喜的消息:中国科学院计划出版《堆垒素数论》,邀请他对俄文版进行修订和补充。这部专著是华罗庚在抗战期间完成的,原稿不幸被中央研究院丢失,而英文版则在战后由苏联出版。自己的著作终于能在国内出版,华罗庚非常兴奋。

  1950年,中国科学院邀请华罗庚主持筹建数学研究所。研究所成立后,华罗庚被任命为首任所长。当时条件颇为简陋,研究人员及图书资料严重匮乏。面对这一困境,华罗庚对全体同仁郑重表示:“我们的研究所名义上是一个研究机构,但实际上还不如一个数学系。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们的力量甚至不如发达国家研究机构里的一个课题组。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我们这些人。尽管困难重重,但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我们有坚定的信心。”

  1955年6月,华罗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此时,他还不满45岁。

「 支持红色网站!」

ray雷电竞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ray雷电竞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iphone下载雷竞技